隐性失血是指术后发生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但降低的程度与显性失血量并不相符。对于THA而言,术中需要充分剥离骨周围软组织、大量截骨与切除滑膜等,对骨和软组织损伤较大,因此术后的隐性失血较多甚至可达总失血量的30%~60%,极易造成术后贫血。所以正确认识、及时应对隐性失血对于THA术后显得尤为重要。
隐性失血的机制与计算
隐形失血的机制:
血液渗入关节腔及组织间隙:这是隐性失血的直接原因。与皮下血肿或者引流血等显性失血不同,隐性失血的血液突破毛细血管渗入到组织间隙,难以观察到明显的出血。
溶血反应:目前认为溶血反应是术后隐性失血出现的另一主要原因。主要由术后血流再灌注损伤导致。
隐形失血量的计算:
目前主流的隐性失血计算方式是先根据Gross方程计算人体红细胞容量,再进一步计算围术期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PBV(患者术前红细胞容量)=k1×h3+k2×m+k3,其中h为身高(m),m为质量(kg),男性患者k1=0.3669,k2=0.03219,k3=0.16041,女性患者k1=0.13561,k2=0.03308,k3=0.11833;围术期总失血量计算值=PBV×(术前HCT-术后HCT)/术前HCT;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
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
性别:男性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多于女性患者。
年龄:越高龄的患者行 THA 术后隐性失血越严重。
BMI:肥胖患者,由于较多的脂肪导致术后软组织间隙加大、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而增加隐性失血。
自身条件因素:合并内科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隐性失血量要高于正常体健的患者。
麻醉:硬膜外麻醉比全身麻醉抗纤溶能力更好,隐性失血量更低。
抗纤溶药物:术中局部使用或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在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
术后体位及康复:术后抬高患肢可促进血液回流从而减少隐性失血。
减少隐形失血的策略
手术管理:术中可行控制性降压,术后予以冰敷、弹力绷带,术后早期积极康复,尽快恢复肌肉等软组织情况。
围术期管理:术前及术中应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在切皮前10min内静滴,或者切口关闭前2g局部应用;联合肾上腺素0.25g稀释后局部应用效果更好。
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评估及治疗;术中自体血回输;术后贫血的治疗。